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 文 東
國家新聞出版署日前發布的《2017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顯示:2017年全國書業(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出版物純銷售72.80億冊(張、份、盒),909.35億元,銷售數量同比增長3.63%,銷售金額同比增長6.67%。當年全國圖書、期刊、報紙、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出版的總量為485.23億冊(份、盒、張),同比降低5.43%;其中圖書、期刊、報紙總印張為2020.94億印張,同比降低7.99%。
出版業出版總量的降低和銷售總量的增長,既客觀反映了出版業的大趨勢,又啟示出版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當因勢利導,進一步調結構、去產能,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
出版物純銷售數量、金額雙增
銷售數量創本世紀新高,銷售金額躍上900億新階。
出版物純銷售突破900億元,把書業銷售推向新高,而且這是在上年出版物純銷售首躍800億元新階后,一年間的再躍新階,實屬不易。與出版物銷售金額增長相伴的出版物銷售數量的增長,還實現了5年間出版物銷售數量的首次遞增。而72.80億冊的銷售數量,同時還創下本世紀以來出版物銷售數量的新高,根本扭轉了相當一個時期中出版物銷售量徘徊的局面。
出版物純銷售是作用于社會、面向讀者的終極銷售,是出版業服務于民眾、作用于民眾的直接標志,也反映了社會和讀者對出版業的認可度和民眾的出版物消費能力。雖然由于統計上的局限,長期以來官方公布的純銷售數據只限于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和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并未涵蓋包括民營書業在內的全行業,但這畢竟是當下唯一出自官方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這一國有書業的銷售數據長期以來被視同為行業數據,反映了出版物銷售的大勢。
出版物發行作為出版業中直接面向市場、服務大眾的分支,近幾年來遭遇雙重挑戰:一是數字出版、移動閱讀等對紙質出版物閱讀的沖擊愈演愈烈;二是出版物發行網點數量減少,5年間減少近萬處,實體書店一度式微。2016年6月,中宣部等11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后,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為實體書店的發展平添利好。以國有書業為例,2017年全國新華書店銷售渠道呈現全面優化、整體提升的發展態勢:當年新華書店及其發行網點達9633處,同比增長7.08%,其中營業面積逾1000平方米的門店近1100處,比上年增加200余處,僅24小時書店就新增13家。當年出版社自辦發行網點達437處,同比增長4.05%。
2017年出版物純銷售數量、金額的雙增,是在上年雙增后的再度雙增,其致因大體有三:一是實體書店的回暖、振興;二是出版業對全民閱讀的強力推進;三是出版業為傳播十九大精神及新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擔當和作為。
5年間,出版物銷售遞增,從2013年的735.65億元,增至2017年的909.35億元,增長逾2成,達23.61%,這一增速是少有的。出版物銷售的持續遞增,既反映出民眾對出版物的持續需求,也反映出民眾對精神食糧消費能力的增長。
2017年出版物純銷售的雙增還使全國人均購書數量和購書金額提高。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年末全國人口計算,2017年全國人均購書5.24冊,65.42元。5.24冊的人均購書,不僅同比增長3.15%,還創下自2003年以后14年間全國人均購書量的新高。
出版物銷售要實現持續增長,要強化三個融合:一是供應機構的融合,即書店與圖書館深度協作、融合,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二是銷售方式的融合,即賣場銷售和網絡銷售的融合,線上線下互補,O2O模式互動;三是傳播手段的融合,即傳統營銷傳播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營銷傳播融合,微博、微信、APP互動,立體傳播分享。
除圖書外四類出版物出版量均降
報、刊、音像制品出版量分別下降約7%,電子出版物出版量下降3.21%。
細分可見,2017年出版物總量的降低,系由除圖書外的其他幾類出版物構成,即期刊出版總印數24.92億冊,同比降低7.59%;報紙出版總印數362.50億份,同比降低7.07%;音像制品出版2.56億盒(張),同比降低7.22%;電子出版物出版2.81億張,同比降低3.21%。四類出版物中有三類年出版量均同比降低約7%。
進入本世紀以來,報紙出版曾成為紙介質出版規模持續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在書、報、刊三大出版中系增長最為穩定的。期刊出版在“十二五”首年曾創下新中國成立后期刊總印數的新高。
近5年來,報刊出版態勢急劇逆轉,下滑不止。2013~2017年,報紙出版總印數除2013年微弱增長外,其余各年年年下降;期刊出版總印數5年間全部下滑。
網絡閱讀、移動閱讀的興盛對紙介質出版的沖擊,報紙作為短媒首當其沖。報紙出版持續全面下滑,態勢嚴峻,甚于期刊。
期刊出版發展曲折,同樣為網絡閱讀、移動閱讀興盛所影響,作為中媒,期刊是今后屏讀和紙讀爭奪的焦點。不過,期刊出版在總量下降的態勢下,其品種近5年持續增長,則反映出閱讀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不減。
報刊業的整體下滑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讀者群體的萎縮,導致其發行量的下跌;另一方面是其賴以生存的廣告驟減,導致其營業收入的下降。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報刊作為紙質載體讀物逐漸被弱化,是大勢所趨。但由于其各自的功能,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報紙還不會消亡。
其未來生存發展需要兩方面的合力:一是主管部門加強分類指導和對品牌黨報黨刊、學術報刊、行業報刊等的扶持力度,促其融合發展;二是出版業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勢落實去產能,該關停并轉就關停并轉,促進資源整合、存量盤活、新量逆增;報刊自身應鞏固其內容創造的內核,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切實踐行融合發展。
音像制品出版陷入艱難,出版量連續幾年下降的主因是數字出版的沖擊:音、像以在線和移動載體逐步取代磁帶類、光盤類載體,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對音像出版業的沖擊可謂直接、嚴峻。如果說數字出版對紙介質出版尚有一個緩沖期,那么對音像出版可謂已是正面交鋒,并日漸“白熱化”。
近幾年,電子出版物出版數量升降不一,發展趨緩,數字出版沖擊當為主要致因。網絡出版的海量、及時、便捷,是有形載體的電子出版物所不及的,而網絡游戲、移動游戲對電子出版物游戲產品的顛覆也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音像電子出版成為新聞出版產業類別中的“弱勢”分支,盡管已部分被數字出版取代,但其功能上的差異、特質,仍為部分消費群體所接受,仍具生存發展之可能與必要,主管部門應組織產業專家、技術權威進行“會診”,厘清音像電子出版和數字出版各自的優勢所在,揚長避短,差異化發展。
音像制品應加大教育類、語言類產品比重,減少與數字出版中強勢娛樂產品的正面沖突。近年來,聽書的興起,或使其柳暗花明,應把握創新發展的契機。
電子出版物總量雖偏小,但由于其獨特功能保有其產業位置。強化產品的交互性功能,縮減與數字出版的抗衡性內容,避開數字出版風頭,或為電子出版業的發展路徑。2016年電子出版物曾創下35.57%的出版數量高增長紀錄,顯示了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