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 馬雪芬
最近幾天,北京的天格外地藍,有幾場雨的貢獻,更有藍天保衛戰成效初顯。當然,在這成效的背后,伴隨的是京津冀及周邊污染企業的外遷,印刷企業位列其中。對出版業來說,紙張、印刷這兩大過去幾乎不是問題的環節,近一年多來卻遇到了難題,紙價上漲及供應緊張,黑白印刷產能轉移帶來印制成本上升和工期延誤,品種增多、平均印數減少帶來規模效益和利潤率挑戰,這一切倒逼出版社和印刷廠轉型升級,探尋高質量發展之路。而按需印刷逐步進入產業化已成為行業共識,按需出版也許不會太遙遠。
6月12日,在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舉辦的“2018鴻雁POD聯盟年會”上,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出版社、印刷廠、技術設備商等各方代表圍坐一堂,探討中國出版印刷出路。按需印刷將逐漸產業化,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從去年開始,出于環保因素,膠片印刷被要求退出市場,全部轉成CTP(計算機直接制版)印刷或數字印刷。POD正在成為出版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未來發展方向。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建國表示,按需出版的意義不僅是解決出版社的庫存問題,更是為出版業改造升級帶來數字化變革,還可以有效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圖書生產過程中所伴生的環境污染。
順應環保趨勢
符合出版和印刷新需求
北京印刷學院綠色印刷包裝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袁宇霞認為,當下出版業,一方面同質化加劇,庫存嚴重,短版、個性化印刷需求凸顯;另一方面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不斷發展,對傳統出版業產生了不小沖擊,“利用數字技術優化改造傳統圖書出版加工模式是大勢所趨,而按需印刷已然成為出版中的重要選擇。”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對按需出版的研究已有十幾年,他認為,從社會發展需求來看,“按需”將越來越成為時代主潮方向,按需出版也正是呼應這一社會主潮。
國內按需出版的探索已經涌現出如立足國際化市場的中國出版集團下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也出現了江西新華把定制化按需出版作為一種銷售方式的創新。“按需出版從形式上、模式上在不斷創新,短版書、斷版書、定制書、個性化書等社交類出版日漸豐富。同時,國家政策也給予按需出版大力支持,中央財政資金扶持的按需出版項目多達20個。”徐升國說:“按需出版當下的主要問題是缺乏龍頭企業,還未構成行業生態,需要領軍企業涌現。”
按需出版無疑是出版社和印刷廠的共利空間,但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行業痛點和盲點。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數碼與網絡印刷分會秘書長張建民認為,中國POD經歷了近20年的實踐探索,從目前來看,按需出版在國內出版社解決的主要還是圖書消庫存的問題,這是短期目標。互聯網環境下,按需印刷的需求越來越強,如何處理常規印刷和按需印刷的關系更考驗企業當家人的決策。“而出版社與印刷企業不同的運營體制產生的隔膜,構成了不成熟的POD生態環境,未來應該著眼于網絡環境下的應用,以及出版、發行、印刷、網絡平臺之間的深度融合。”張建民認為,未來5~10年,圖書出版領域數字印刷、按需印刷應該是熱點。
據記者了解,有關部門正在對北京印刷企業進行調研,將通過制定標準的方式決定企業留下還是遷移。
一組對北京市印刷企業的摸底數字顯示,4年來,參加過年檢的印刷企業有1794家,其中近40%的企業處于不正常狀態——不生產或轉行了,110多家企業搬到了京外, 500多家企業處于停業狀態,涉及到出版業務的有330多家企業。業內專家認為,留下的企業也在做產品轉型,針對出版社在北京的任務就是高附加值業務;雜志多在北京印刷,教材印刷疏解到外地的多。
聯結上下游
開啟批量生產、定價新模式
去年5月,方正電子攜手出版印刷產業鏈上下游成立了“鴻雁POD聯盟”,目的是凝聚行業力量,引領和推動中國按需印刷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方正電子董事長邵行表示,對于按需印刷的發展,已經形成行業共識,當下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將按需印刷做得更好。受制于數字噴墨高昂的設備購置成本和耗材成本,國內按需印刷進程發展較為緩慢。
據悉,方正電子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著手對數字噴墨印刷設備進行重新設計、定型,改進印刷質量,推出了更高效能的全新數字噴墨印刷生產線。同時,積極與紙張、墨水等廠商合作,以期用標準化、工業化、批量化生產來降低整體成本,實現以“批量化”的定價策略將數字噴墨印刷生產線推向市場,用規模效應降低成本,讓出版單位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也讓印刷企業及耗材供應商獲得合理的利潤。邵行提出,方正電子在按需印刷設備研發與推廣過程中借鑒了“小米模式”,以成本價打開市場,形成批量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都會下來,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方正電子還將發揮軟件技術優勢,搭建一個覆蓋出版單位、網上書店以及相關部門的網絡體系,而圖書生產流程數字化管理平臺——方正云舒書刊制作云平臺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據北京七彩京通數字印刷公司總經理胡海介紹,“如果方正電子真的能解決POD這一難題,無疑給了我們一個真正的春天。”
按需出版流程再造
圖書將進入全面數字化生產階段
作為圖書生產流程數字化新模式的探索者,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印制部主任鄭志業談及方正云舒書刊制作云平臺的應用時說:“該系統在外研社上線后,全社圖書生產文件全部轉到了線上流轉,將出版社(責編、美編、印制、數字內容存儲各個環節)、排版廠、印刷廠各環節全部打通,工作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據介紹,外研社從2008年推廣應用POD,到2013年所有新書都采用了POD印刷。2018年則進入了一個全面數字化生產階段,所有書基本上都是CTP和數碼印刷。”
中圖按需印刷于2016年開始生產基地的一期建設。引進數字噴墨輪轉印刷機4套,配套的自動化印后裝訂生產線等生產裝備,自主開發了在線訂單管理系統、全數字化的工作流及生產管理系統,實現了從下訂單、文件加工和存儲、生產管控到物流配送的全自動流程控制。采用膠版印刷、數字印刷相結合的“混合印刷”生產系統,實現“從一到萬”的按需印刷生產。借助中圖多年出版物進出口業務基礎,可以為國內外出版機構提供從出版物本地按需印刷,到進出口報關、保稅倉儲、推廣銷售和物流發行的一站式服務。
2014年,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了專門負責數字印刷的部門——數字內容管理制作部。該部副主任閻衛表示,按需出版業務需要頂層設計,數碼印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數字內容和數字資源。從原來的膠片到CTP和POD,相當于用電子文件印刷,如果沒有相當好的數字平臺管理系統,實際很難完成數字印刷及時轉型。“當然我們也在探討真正的POD,實現按需印刷或按需生產,數字資源管理好后可以實現定制出版。”
根據國際市場調查研究所史密瑟斯·皮爾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西歐數字印刷業務中出版物印刷(圖書、報紙、雜志)占比29%,其中圖書最高。對照這一比例,處在初級階段的中國出版業按需印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按需出版無疑也將成為主流趨勢之一。